全國咨詢熱線:0716-8257576
Copyright @ 湖北華夏水利水電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南湖路1號 鄂ICP備170098781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武漢
服務熱線:0716-8257576
華夏之窗
重訪漢源
七月的驕陽,炙烤著巴蜀大地,熱浪襲人。期間又夾雜著數次罕見的暴雨肆虐,湖北省對口援建地四川省漢源縣出現了山洪爆發、橋斷路垮、泥石流泛濫等重大災情。我懷著對災區人民的惦記和重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那種別樣的心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市政府原副秘書長、市援建辦主任黃星,荊州市湘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湯有良,湖北華夏水利水電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路紅巖、荊州市荊建集團公司項目經理陳金春、市財政局行政事業資產管理科科長鄧軍及市電視臺記者一行7人,一道踏上了重訪四川省漢源縣的征程。
21日中午,我們剛風塵仆仆從成都雙流機場走出,在成都工作的荊州籍友人雷體福先生就迎上前來,頓時,一股熱流暖上心頭,雷先生載我們離開機場,來到誠友苑成都軍區招待所,荊州籍的將軍們,早已在此安排了豐盛的午宴,我們再次感受到了他們的家鄉情結、他們的深情厚誼、他們對我們在援建期間給予的傾情支持。只是,我們牽掛著漢源,來不及好好消受老鄉們準備的美酒佳肴,就匆匆離開,馬不停蹄地趕往火車站直奔漢源。經過5個半小時的車程,在晚上十點多鐘,我們到達了漢源,漢源的夜晚讓我驚呆了:雖然我們剛剛離開了一年,但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個被地震蹂躪的縣城早已隨著國電瀑布溝電站的蓄水,被高峽出平湖的浩瀚湖水所淹沒,波濤洶涌的大渡河畔,一座美麗的新縣城鑲嵌在湖中半島羅布崗上,霓虹閃爍,錯落有致的路燈與居民的萬家燈火交相輝映,低矮的板房已被高聳的樓房所取代,柏油馬路依山而建并伴隨隧道的連接,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聯想到當年茶馬古道陣陣悅耳動聽的駝鈴。不時有汽車在山城中駛過,車燈與汽笛仿佛賦予山城的靈性……
22日上午,我們在漢源縣委常委、副縣長張莉的陪同下,驅車50多公里首先向梨園鄉進發,顛簸在蜿蜒于崇山峻嶺山腰中的鄉村公路上,不時被山上滾落的石塊和泥石流引起的塌方所阻隔,至今還心有余悸。但當一踏入我們荊州市援建修建的賴梨公路上,我們就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們來到了梨園中心小學,緩緩攀上寬實的階梯,仰望操場上高高飄揚的國旗,一所功能齊全的小學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經過一年多風雨的洗刷,沒有一絲裂縫、沒有褪一點顏色,在大山的深處,有這樣一所一流的小學,她象一座堡壘,深深地矗立在半山腰上,成為山里孩子的向往,頓時一種無比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得知我們來到這所學校,學校的全體教職員工趕來了,很多周邊的孩子和家長自發的跑來了,他們只是想跟我們說一句“謝謝!”。他們爭先要接受我們記者的采訪,我從他們的語言和眼神中感悟到,他們對我們援建的學校由衷地贊許,他們對未來充滿無限美好的憧憬,要不是時間的關系,我真想再和他們多聊聊……
22日下午,我們又趕到了前域鄉,遠眺白鶴集鎮,象一塊漂亮的白玉鑲嵌在咆哮的流沙河畔,整齊的安置移民房粉刷一新,荊州市援建的白鶴荊州學校更是鶴立雞群,紅橙與藍綠相間的外觀就像白鶴身上裝點的羽毛,高高的鐘樓猶如白鶴的鶴冠,展現迷人的風采。踏入秀美的校園,一一映入眼簾:塑膠跑道氣勢恢弘,風雨操場富麗堂皇,教室明亮寬敞,圖書室、微機室、實驗室、語音室設備完善,無不震撼。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在學校的專欄、學生園地,到處可見感恩荊州的文章,唐副校長向我們介紹說,學校已把感恩荊州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縣教育局陳局長幽默地對我們說,學校設計招生人數1800人,去年招了2300人,還有好多學生想來,滿足不了,好多教師想要調來,今年秋季準備準入考試,這可能是你們的遺憾,也是我們幸福的煩惱。張副縣長也給我們介紹說,這所學校不僅是湖北援建漢源最好的學校,也是雅安最好的學校,是整個四川災后重建最好的學校之一。特別是經過今年特大暴雨的檢驗,你們援建的工程,不僅設計獨具匠心,功能配套齊全,而且色彩還是那樣鮮艷、基礎還是那樣堅牢、沒有一絲的毀損,沒有裂縫、沒有剝落,風采依舊,詮釋了荊州援建項目建設的質量。為了表達對荊州人民的深情厚誼,白鶴荊州學校的校委會全體班子成員再三請求一定要我們留下在當地吃頓飯,為了滿足他們的心愿,我們不顧勞頓,推遲了返回駐地的時間,漢源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李田還專程從縣城趕來陪同,當地的彝族姑娘和黃星還一起唱起了歡快的彝族《祝酒歌》……
23日早晨,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漢源。別了,漢源,我們看到了從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滿目瘡痍到今天樓房鱗次櫛比,各項設施逐步完善、配套齊全,湖光山色,碧波蕩漾,一個嶄新的新漢源浴火重生;別了,漢源,雖然只待了短暫的一天一晚,雖然我們在返回成都時,擠在火車上站了四個多鐘頭,但我們卻沒有一絲的倦意,回想到我們一群曾經在這朝夕相處的漢子留下的腳印,是那樣的深刻,經過一年多風雨的檢驗,我們親手寫出的作品還是那樣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有一種從未有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別了,漢源,漢源的人民記住了我們,他們給我們的禮遇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褒獎,是對荊州640萬人民友誼的充分肯定。荊州漢源一家親,漢源的明天更美好!
作 者:陳秀池